主办单位:宜昌市文联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 湖北益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三峡杂志
承办单位:益美术中心
展览地点:宜昌市西陵二路165号益通建设大厦三楼益美术中心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8日至7月10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9:00至下午17:00免费参观
开幕酒会:2017年5月18日晚19:30
学术研讨会:2017年5月18日20:00
学术讲座:2017年5月19日14:00
《山水·家园》展览介绍
——在山水中寻找家园,在家园中心怀山水。十年来的“山水”当代摄影实践整体呈现。
—— “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十多年来,摄影家通过摄影不断上路选择“流放”,即使寻找一个未知的家园,也绝不成为现实的俘虏。
——从最朴素的自然山水观入手,总结古人经验,让优秀的东方哲学传统文化与当代影像融合,找到适合自己的个体语言,让传统回到当代,用当代重新诠释传统,让山水重新繁荣。
——再造山水是因为传统的山水的消失。关注山水,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与传统对话,意在当下,这些再山水让我们看到艺术家的的山水观以及他们对当下的关注。摄影师选择了山水。山水开辟了一种新的表达途径,新山水摄影不失为一种艺术的自救。
《山水·家园》展览构成
展览总共展出艺术家2008年-2017年近十年的60张代表作品及一部新媒体作品。展览空间面积560平方米,展线长128米。展览分三个单元
一单元:山水再造《三峡游记》2008年开始创作。国画宣纸卷轴形式
三峡游记系列之一宣纸卷轴(2m*0.8m)
三峡游记系列
二单元 :山水故园《家园》2009年开始创作。
4X5大画幅黑白胶片拍摄(最大展出尺寸1.5米)
《家园》_黎明_ 秭归_2010(1.5m*1.25m)
三单元:山水行旅《游山玩水》2010年开始创作长条幅尺寸不等(最长6米)及影像多媒体一部。
请横屏看大图↓↓↓
游山玩水系列之三峡人家(整体小图及局部) 6M*1M
游山玩水系列之武当逍遥谷( 1.4M*1.1M )
游山玩水系列之游人(3M*2M )
游山玩水系列之游人(局部)
心怀山水 寻找家园
本次展览是益美术中心举办的本年度的第三次公益艺术展览,前两次分别是素描和油画作品展,这次是首个摄影个人展,展出的是宜昌青年摄影师黎明的个人摄影作品。黎明是生活、工作在宜昌,以身边三峡为题材不断超越创新,保持旺盛创造力,在全国有影响的当代新锐摄影的中坚力量。他对当下身边家园现实长久寂静的观照和对影像艺术表达的不断超越让我们感动,也值得本土艺术家学习,这也是我们做这次展览的初衷,支持那些执着独立精神的艺术家,让艺术家个案给大家带来感动或启示。
1976年出生的黎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三峡从事媒体视觉工作。14年前,他开始专注记录家乡三峡的变化,将家乡作为“根据地”,创作出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广收好评。本次影展是继2008年黎明在宜昌举行首个摄影展《后三峡》10年后的第二个大型个人综合展览。这十年里青年摄影师黎明一直坚持扎根三峡本土,不断辛勤创作,取得了可贵的成绩:2012年,大理国际影会收获了首届亚洲十佳先锋摄影师,2013年色影无忌十佳中国新锐摄影师,2014新浪年度纪实摄影师奖,2015丽水摄影节最佳展览奖,2016年拍摄10多年的《后三峡纪实》获得青年艺术家创作国家艺术基金扶持。2017年作品上榜第四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作品,并在丽水摄影博物馆展出及作品被收藏。摄影作品还先后屡次被邀参加平遥、连州、大理、济南、重庆、丽水、台北、加德满都、法国等国内外国际摄影节及年展展览,作品还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并被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和个人收藏。
本次影展主题为“山水 •家园”,在560平方米的空间里将集中展示摄影家黎明近十年来累积的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获奖精选作品及最新创作的新媒体艺术硕士毕业创作的新锐力作共60余幅。本次展览专门邀请摄影师现任新媒体艺术硕士导师、当代著名艺术家袁晓鲂策展,展览分三个单元:一单元山水再造:《三峡游记》;二单元山水故园:《家园》;三单元山水行旅: 《游山玩水》。这些作品从三峡出发,或实验性的山水再造;或理性凝视的山水景观;或心怀山水的行旅游历,正好整体呈现了摄影师十年来的“新山水”当代摄影的实践。
十年之前,黎明带着后三峡从这里走向全国,十年之后,后三峡里依然有黎明的身影,这次他带来他在宜昌的第二个大型个展,把他这十年的成果交给自己三峡乡亲们来检阅。如果说《后三峡》是黎明摄影创作生涯的第一部曲,那本次展览《山水•家园》是黎明摄影创作的第二部曲,摄影师从三峡到家园,从家园到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家园,在家园中心怀山水。“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十多年来,摄影家通过摄影不断上路选择“流放”,即使寻找一个未知的家园,也绝不成为现实的俘虏。通过他的展览,通过他十多年的摄影实践,我们看到黎明正是这么一步步在做,心怀山水,永远走在回家的路上。( 益美术中心)
展览亮点
—— 展览作品创作跨度时间长,整体综合性的大型个展,既有过往经典作品,也有最新力作首次展览。
—— 展览制作有特点,画幅大(最大6米),制作用心,形式多样。有部分直接是收藏级别。
——展览与收藏同时进行,展览现场有针对展览推出的收藏作品,藏家与观者可以直接购买。
——展览学术交流活动多,有开幕式酒会暨研讨会,宜昌及全国艺术家及评论家会到场,参加嘉宾均有展览画册相赠,展览第二天还专门邀请策展人给大家做当代艺术学术讲座。
展览序言 许扬(部分摘录)
照相机的魔力使拥有它的人不停地到处旅行。
不停地旅行,不停地追逐变化的“景观”,构成本展览。它们是2008年的“三峡游记”,2009年开始的“家园”,2010年开始的“游山玩水”。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摄影是失忆的治疗,也是症候。摄影家黎明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的驱使亿万人流离乡土的工业化和快得令人失忆的城市化的时代之子。他告别农村老家到城市读书、定居、摄影、旅行,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高速工业化阶段,也是中国城市化大跃进阶段,发展主义高歌猛进,城市地景日新月异,天文数字的基础设施投资一浪高过一浪。生活的奔波,环境的变动,尤其是,2003年开始将他的镜头对准三峡的巨变,像许多人一样,黎明对世界的快速变化有点焦虑。
本次展览的三个单元作品,从拍摄时间看,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狂飙的尾声,呈现了一个大变迁慢慢冷却凝固下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景观。它们是摄影家心理不适的对象化。大画幅相机好像失忆者的凝视,白茫茫的风景暗示着记忆的空白,似乎不知身在何处。
……
孟子说封建时代的庶民“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是我们漫长旧文明的一个基本事实。同样,游山玩水过去仅仅属于帝王、贵族、士人等社会精英阶层。今天,“工业化后期”的中国走在一条回不去的、既孕育着希望又不乏各种问题的道路上,即使要经历100年阵痛,我们也必须从旧传统的蚕茧里脱出,建构出一个与新环境调适的文明。
我们需要深思,什么是评判我们时代的尺度?它是已有的,还是有待创造的?如果是后者,艺术何为?摄影能够奉献什么?
(许扬:纪录片导演,宜昌三峡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室主任,代表作品《福利院的孩子们》曾获中国电视纪录片2013年度长片十佳作品;纪工会第八届“记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社会类二等奖。该片在CCTV-9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
《家园》相关评论摘录:
《家园》_黎明_ 三峡坝区_2011 (1.5m*1.25m)
陈小波(作家、策展人,新华社领衔高级编辑)
黎明是个真实和诚恳的摄影家。他从十四年前开始沉静地的记录家乡三峡的变化。家乡是他的“根据地”。他作为原乡人的情感在深处闪现,奉献出的却是写满个人痕迹的影像,他给未来留下了一条寻找真相的道路。
王瑞(摄影人、摄影评论人、摄影史学者)
科学家认为,因为有水,才有地球上的生命滋生繁衍。
黎明的《家园》影像,从看似信手摘取的平凡生活实况里,精心提炼出耐人寻味的图像意涵。其隐喻所系,映照当代江河文明之人与水、水源与生命之间若即若离的变异关系;同时,画面构成则沿袭了中国古典风景绘画的优雅空灵之形式美。有言道:心之所在,即是家园。那么,黎明的心思,即在其影像《家园》。这样的生存亲近,既有对自然景观的心性欣赏之亲,复有对人工造景的匪夷所思之近。其实,这般的心理矛盾,恰是作为现代人的黎明和我们所处环境之吊诡所在。现代文明的异质化,已然浸染了生命之水,家园便不复自然。黎明以其意蕴莫名的《家园》影像,诘问人类自然家园何以沦为似是而非。
王征(著名摄影家、策展人)
黎明的《家园》,着手于人与自然的变化关系,把人对自然的改造结果与他内心的深层思虑关联在一块,呈现着强大的人造空间对人的某种侵蚀和异化,这种迷离、生涩、无奈的对应关系,却又是黎明个人化的自观式陈述。它排斥了一般公知对三峡的认知,从一个特定的生长在三峡的个体角度,把他的惶恐、焦虑、愤懑与那些对家乡无法言说的复杂意象,物化成多义的奇特视觉表达出来,应该说整体的呈现力非常充分。影像语言也生动连贯,大空间小结像的应用,把各种形制关系的联系与冲突进行了准确刻画。正如黎明所说:“这些看似冰冷的景观,其实是我们的故土,我们的家园……我们迷失了世界,迷失了自我,精神家园一片荒芜”。
徐旭(艺术批评家、 策展人、作家)
黎明是一位从被一片震耳欲聋的鼓噪声包围下的城市里抽身而出,孤独地走在返回家园小道上的艺术家;也是一位自我放逐的精神世界的冒险者,而其迄今为止的所有关于“家园”的摄影作品,则都可被我们视为其在归家路上发现的奇异风景。
黎明的摄影作品中既有对客观景观有意味的记录,也有非常主观情感化的观念表达之作,无论他的哪种镜头表达,都是有着鲜明主体精神的瞬间定格,换言之,都是其对逝去的家园予以缅怀与致敬之感伤叙事。于是,乡愁与超现实感,就非常自然地生成为这本他作品的两大旋律基调。
海杰(作家、策展人、影像批评家)
艺术家黎明前期创作的《后三峡纪实》以潮湿阴郁的视觉语言对其目睹的废墟般的场景进行凝视,有如经幡般挂在架子上飘扬的白色塑料纸、突兀矗立在江边的无名建筑、扛着羊走过江边的中年男子……。甚至这些是对他所说的“后三峡"荒诞现实的凭吊。而后来的作品《家园》使用大画幅相机对三峡家园中出现的堤坝、桥墩以及各种废弃的冰冷的人造工业景观进行宏观扫描,这"高峡出平湖'的政治雄心所鼓噪下的视觉奇观、释放出某种荒凉的意味,甚至在部分作品里,对于在三峡库区出现的面向游客的人造旅游观景台及茶座等消费主义的潜入信号予以捕捉。两个作品的转换表现出他创作中的批判性意识和力量所在。大型工程和冷建筑在新景观运动下,对人与人、人与土地关系的依赖进行了疏离。摄影师黎明就对这一驱逐行动所造成的情境进行远观,面对浩渺迷蒙的三峡景观,黎明站在高处,冷冽的镜头语言抓取那些降临到三峡原本自然恬静的生活场景之中的超现实景观。
柴选(《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新闻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
供职于媒体的黎明没有被宣传窠臼所局限,成为为数不多的坚持围绕三峡风物、移民甚至是主观情感来创作的青年摄影师之一,绘画的学术背景,可让其照片中透射出古典主义光影。他关注旧生活,也关注新世界。他明确的将三峡景观定格为故土与家园,他强调迷失中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也让他的影像有了更多哲学色彩。要知道,精神上的流放是为了回避可能被现实俘虏的命运。
李世雄(摄影家)
黎明的《家园》用淡化细节的艺用眼光来透视这个过于复杂的现实,以往经典的和现代主义的光影、质感、形色和构成不见了,自然与人造空间的千头万绪被淹没在“曝光过度”的简洁里,错综繁杂的现实消融于如此容易的光量控制的摄影本能之中,暗示着人类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干涉和破坏所产生的后果,也预示着地球将继续经历的快速变迁的景观现象,这种“新纪实景观”的“记忆传达法”正是摄影“善用显影过程”的特长手段。
张畯(独立学者)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有一段话:“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犹豫,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两个决裂之后,貌似我们仍然拥有家园,其实早已命定地背井离乡。过于粗暴的态度,终将导致我们无家可归。这是《家园》变废园、变空乡无法摆脱的宿命,也是《家园》拍摄的大背景。
张海龙(作家、策展人)
所有这些画面,应该算是中国风景中的“灰空间”了。中国景观改变太大。所有人的故乡已死。我们已经找不到从前生活的蛛丝马迹。整个中国都被经济这头巨兽变作“拆哪”,瓦砾堆中,家园何在?古代中国,我们还能唱诵“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如今却也再找不到那份浪漫的古典情怀,到处都是冷硬的现代混凝土风景。所以“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都已经成了中国的城镇化理想。在这样的对立中,黎明的《家园》因此而有了悖论般存在的价值。
关于《游山玩水》相关评论摘录:
黎明_游山玩水-2011恩施( 1.4M*1.1M )
鲍昆(评论家,策展人)《曾经山水今又是,换了人间——评黎明的〈游山玩水〉》
黎明的作品是向着社会和历史的,有着明确观念意义的作品。黎明的作品着力于在中国风景中的中国游客和他们与风景的关系。他似乎在引导大家进行反思如下的话题:从古代中国人的山水观,到今天的中国山水现实,其中的中国人自己到底在这场变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山水诗和山水画,培养了中国人的山水观念。山水是人把玩的,山水是寄情的。于是游山玩水成了中国人的人生愿望。一旦富裕之后,脱离了劳动的制约,中国人就必须去游山玩水,“到此一游”。黎明的《游山玩水》表达的就是这一内容。不过黎明作品最有意思之处,是他注意山水的现代性变化和现代中国人对于山水态度。在他的摄影中,山水已非自然,人造的风景和城市的风景才是今天“山水”的现实。而传统中的樵夫、骚客依然变成红尘滚滚的消费人流。变形的山水和换了身份的人,虽然还在传统山水艺术的图示格局关系中,却完全没有了农耕社会那种悠远寂静的意蕴,呈现了一种非驴非马,闹闹哄哄,完全倒错拧巴的滑稽场面。
黎明的摄影是利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段,将传统山水观念中习惯性认知的关键符号被工业化社会置换了这一点突出地呈现,他在告诉我们,一个宏大的、悠远的农耕文化中国已经远去,最多在今天是一个残存的惯性的文化想象,一切都变了模样。主宰中国山水观的不是那些文人骚客了,而是强大资本制造的消费商业市场,庞大的游山玩水中国游客们,不过是一个商业社会的奇观。
任悦(人民大学教授,策展人)《对“游客凝视”的再凝视》
“游山玩水”这一词语激发观者的“古意”,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的遐想,以及联想到传统的山水画。但黎明的作品却是对现实毫无拖泥带水的直接反映,是以文字与图像构成一种跳跃,“游山玩水”这个词激发出的历史想象与黎明提供的现实场景最终形成一种反差甚至是落差。
王宁德(著名摄影家)2015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集
在传统的视角中,人和景的互为映衬本是一种和谐和审美,但是在黎明的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格格不入,在他营造的幽默里,集中了荒诞和集体无意识。在这样的“有人的风景”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荒诞感觉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如今在自然面前(哪怕是未经改造和毁掉的自然)显得如此的不自然,我们的兴奋显得手足无措,没有了曾经“凭栏远眺”的优雅、“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没有了风骨,没有了精神”?;耪诺娜?,游玩的人,喝啤酒的人,嘻笑的人——以及人群后面的风景,在黎明的眼里构成了另一种风景,这种风景视乎和美丑没有关系,只是共同指向一种深切的虚无。
艺术家简历:黎 明
1976年生,摄影师、媒体视觉总监,新媒体艺术硕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个人网站:http://www.limingfoto.com
摄影展览及活动
2017年 《游山玩水》摄影上榜第四届中国年度摄影排行榜,丽水博物馆展出并收藏
2016年《后三峡》纪实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
2016年《游山玩水》摄影作品Leica J莱卡吉普摄影大师赛非肖像大奖入围
2015年《家园》、《三峡游记》参展首届加德满都国际摄影节
2015年《游山玩水》丽水摄影节获优秀展览奖
2015年《游山玩水》连州摄影年展青年摄影师展
2015年《游山玩水》平遥国际摄影节个展
2015年《三峡游记》重庆长江当代影像双年展
2015年《后三峡》纪实摄影2014新浪年度纪实摄影师
2015年《游山玩水》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第二届亚洲先锋摄影师展
2014年《家园》参展第五届济南摄影双年展获优秀摄影师奖
2014年《后三峡》参展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获最佳摄影师提名奖
2014年《游山玩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围
2013年《家园》获色影无忌中国十佳新锐摄影师常州新锐摄影师联展
2013年《后三峡》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
2013年《三峡游记》丽水国际摄影节展览获最佳展览奖
2012年《家园》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亚洲先锋摄影师展览获亚洲十佳先锋摄影师
2012年《家园》参展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获最佳摄影师提名奖
2011年《家园》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
2012年《三峡游记》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展出
2012年《家园》摄影展参展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2012年《家园》摄影展参展“观看中国”CC摄影展798映画廊、平遥巡展
2011年《家园》新纪实景观摄影个展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
2010年摄影作品获“杜邦杯”全国环保摄影展览专业类一等奖
2009年《三峡游记》参加“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北京映艺术中心
2009年《三峡三峡》第九届国际平遥摄影大展三人联展
2009年《三峡情景》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大理国际影会
2009年wwf世界自然基金长江生态摄影大赛一等奖
2009年中国摄影杂志“艺卓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三等奖
2008年《三峡情景》第八届国际平遥摄影展中国当代新纪实摄影联展
2008年《后三峡》摄影个展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
2005年“2006国际人与水”摄影大赛三等奖
2005年德国巴士夫“和谐魅力”全国创意摄影大奖赛青年佳作奖
作品收藏
摄影作品被丽水摄影博物馆、虹湾艺术馆、大理国际影像等博物馆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出版发表
出版个人摄影书《黎明:未知的家园》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品专题发表于:《中国摄影》杂志、《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人民摄影报》、《明报周刊》、《秘境photo》、《像素》、《凤凰生活》杂志、《读城》、《人民画报海外版》、《城市中国》、《中国日报》、《城市画报》、《公共艺术》等。
本次影展将为宜昌市民奉献一场彰显当代青年独特视角与精神维度的视觉盛宴。除了大型影展,还将于5月18日晚20点举办黎明个人作品学术研讨会,与艺术家现场对话,并有展览画册赠送。同时5月19日14:00,策展人、艺术家袁晓舫给大家带来《何谓当代艺术:时间-基因-特性》讲座活动。
从5月18日起至7月10日,每天9:00至17:00均可免费参观。
供稿: 益美术中心 编辑:冯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