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云游》系青年作家颜铭的书评、人物随笔集,近期由长江出版社出版。本书集合了作者近年来在报刊的书评专栏和读书人系列文章七十余篇十五万多字,选自作者在报刊专栏及散发作品。初辑“蠹鱼记”为书评,大部分和全国报刊所选年度好书一致,具有公信力和广阔的阅读视野;次辑“道友记”,写了作者熟悉的二十余位读书人,有“世说体”之风,幽默诙谐,机智有趣,所写读书人性格丰满,可读可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著名作家张永久、温新阶分别为该书作序。
颜铭,男,1972年10月出生于湖北长阳,祖籍秭归。曾供职于今古传奇杂志社、长江出版社、三峡文学杂志社等多家出版机构,任过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主编等,策划责编、主编过杂志及书籍数百种,创作散文、诗歌、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一百多万字。著有散文诗集《青山欲湿》散文集《生命的盐》、报告文学集《他们的光,他们的热》、报告文学专刊《龙行清江》、报告文学集《龙脉纪事》(合著)等。系中国电力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现供职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清江公司。
颜铭创作谈——书生之见
我读书的十多年间作文常常是最高分,但阅读题不行,不善于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什么的,语文便不能拿第一。这事儿给我留下了阴影。所以后来《华中电力报》的总编李光满兄知我读书甚多找我在副刊开个书评专栏的时候,我便应承了下来——一是对自己进行文学训练,这方面是我的短板;二是逼自己读书,两周一篇,也就是说两周内必须看完至少一本书;三呢,觉得是个有意义的事情,自己这多年摸索着读书走了很多弯路,现在看到有些人写不好东西甚至世界观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读对书,耗费了时间可惜,就想分享。这种分享的成就感和乐趣,我已经在图书馆和语文教师集会上的讲座里感受到了。
于是写将起来。其间甘苦,且不细说。写了二三十篇,报纸停办了,我正好借驴下坡,免除了那种觅不到好书写不出满意文字的焦虑。
后来,不断有看了报纸的或者看了我博客之类的朋友找我荐书,也有报刊约稿,想想,就把这些文字集合起来,加上我原来给朋友们写的书评,再加上这几年写的一些熟悉的读书人,攒成了这本书。
我大概是此生与“书”到老了——出生在教书人之家,教了五年书后,便一直在做书籍出版和杂志编辑,有过很多别的诱惑,都没动心,就安心地做个书生罢了。书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挣扎在官人和百姓之间,弱小,散淡,自由,甚至酸腐,失意,潦倒,扭曲……对现实有无力感,对文化有执念,对命运有渴望。书生意气,是可爱,是可笑,是不成熟,是对一种庸常价值观的对抗。书生之见,更多的是片面,狭隘和自我。
所以本书是书生之见。
书名《纸上云游》。过去出好作品的大家伙,都爱壮游,挎个包袱,背把防身之剑,取一叶舟,挽一匹瘦马,从一地到另一地,文人出身的官人接待,或者家有薄财的文人安排生活,吃酒,听小曲儿,你写一首诗,我和一首诗,天明在薄雾中分别,还要桥边折柳再吟一首赠别诗……永远行走在未知的路上,单纯而美好。云游,是叩佛求道之旅,不食烟火,不知所来,不知所往,寄托了成仙得道的梦想。
纸上云游,是我想藉一纸为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些有肝胆的朋友,行到云水深处,温几行字下酒。
序一 随心所欲到中年 张永久
人生的最高追求是有趣。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只要他善于关爱身体、关注灵魂,即便是活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也可以过得比较有趣。
我的身边就聚集着那么一群人。他们与有情之人话友情,与有缘之人说缘分,与闲适之人共扯淡,与有故事之人同悲喜,在无趣的时代追求有趣,努力使自己这一生过得轻松自在、有滋有味。
身边这群人中,有个青年才俊叫颜铭,最近准备出本新书,嘱我写个东西“压轴”。我知道这是恭维话,“压轴”不敢,助兴却是理所当然。
这本《纸上云游》分三辑。
初辑“蠹鱼记”,辑录了与读书有关的文章。颜铭是个爱读书之人,且阅读趣味和我相仿:爱读闲书和杂书。
“蠹鱼记”中的有些篇什,是他应报刊约稿写的专栏文章,除了能看出他广博芜杂的阅读趣味外,还能看出他的基本价值取向。读胡适、齐邦媛、周有光、黄仁宇、蔡定剑、费孝通、江平、孔飞力等先哲的心得随笔就不用说了,此辑中有关读师友书籍的读后感,仔细品味,感觉他也是用心选择了的。
比如在读高尔泰的《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中颜铭写道:“我们应该读的,是爱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和宽恕的力量。”23岁的高尔泰被发配到夹边沟农场劳教,后来又无数次被卷进政治斗争的漩涡,90年代入狱……几十年的苦难岁月,高尔泰由青涩少年变成了家破人亡的中年人,身体和心灵遭受的磨难可谓九死一生。“这等沉痛的个人史诗,夹杂着惨烈的运动史实,在七八十岁的高尔泰信笔写来,文字竟然没有戾气和怨气,平淡虚冲,更能见出悲剧的力量”。颜铭由此感慨倍加:“我有时候悲哀于一个时代的苟且与犬儒,但看了高尔泰,能明白煌煌大中国,还是有几个有风骨之人。”
“蠹鱼记”中还有些篇目,写他买书、读书与做书的境况,诸如《闲书里的隐秘通道》、《做书记》、《购书闲记》、《每有会意》、《读书四记》等,从篇名就能品味出一个书痴的光荣与梦想。诚如他所言:“我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和智慧面前,在从纸上看到的那么多高贵的灵魂面前,我们的渺小,我们的虚弱,我们的负担……只有坚持读,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次辑“道友记”,他采撷的是师友们日常生活中的小花絮。颜铭行文喜欢“世说体”,也擅长“世说体”,举凡师友言谈举止中的刚正、忠烈、识量、容恕、逸趣、节操、善举、优雅、谐谑、机锋、悟道等等,大千世界,尽入囊中。“世说体”文字清雅简淡,空灵玄远,他的文笔所至之处,犹如探入到一个神秘的诗意之乡,时而小溪奔流,时而林木葱茏,时而又变成了一片沼泽。幽默诙谐,机智有趣,展示出了一种生动而又独特的魅力。
这一辑中所写人物有映泉、温新阶、欧阳廷亮、周德聪、郭扬华、金道行、孔凡锦、李祖贵、田亚洲、熊平、韩永强、邓宜平、张文睿、徐虹兰等诸君。这些人物肯定不是高大全,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必然有一条:他们都是一些有趣的人。颜铭爱憎分明,无趣之人,他玩不到一起。
写这一辑文章,颜铭用情至真至纯,让人动容。
比如《映泉先生故事》,他写道:“映泉先生多年来鞭策我,无所不言,其情殷殷。感念至深,某周日躺在床上,忽然想起先生,想起先生丰厚跌宕的一生,随手录下一些言行故事,类《世说新语》,后来又改了部分,以小说叙事之法,前述因缘,只是说我跟随先生多年,耳闻目睹,还原一个智慧、幽默、乐观而又真实坦荡的先生。”颜铭作此文时,映泉正在武汉一家医院里经历第二轮放化疗,他拨通电话,那头传来映泉先生的声音有些疲惫,却又依然通透乐观。聊了一会儿,颜铭说:“先生,我等你回沮水河畔,等你讲你新画的画儿,等你搓麻。”这几句话,颜铭是笑着说的。但我想,那一刻他眼眶中一定是泪水盈盈。
温新阶是颜铭少年读书时学校里的老师,他却以《老温,老温》为题,大写昔日老师的逸闻趣事。“有些年头,我们经常厮混在一起,喝酒,打牌,藏否人物,再喝酒打牌,到夜半醉醺醺地散去……”如此放逸笔墨用在老师身上,恐怕只有颜铭这种学生能写得出,也只有温新阶这种老师能笑纳。
读颜铭的文章,容易联想起公安性灵派。不拘格套,高举起“独抒性灵”的大旗,纵横捭阖,坦诚率真。在我眼里,他笔下师友们的那些小花絮,有的是诗,有的是散文,也有的是历史。从纸上流传到酒席上、茶馆里,口口相传。
三辑“贴金记”,是师友们写下的颜铭印象记以及其他有关文章。这一辑中收录了映泉、胡世全、吉建芳、张立先、李小坪、李海瑛等人的文字,或褒奖或点赞或直言,其中也不乏一点小小的微刺。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语录套用在这儿就是:有一千个朋友,就有一千个颜铭。我愿意用宜都才女李小坪的几句话来表达心中意愿:“文字之于颜铭,或许是最好的,也是他最愿意承认并且为之一生担当的朋友。生活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你热爱它并且体恤它,它就会反哺之于你,比如让你内心安宁,让你寻找并且回归到最核心价值的自我。他生活的半径里,总是有那么多坦诚道同的朋友,他们予他于营养,生活予他于成长。”
颜铭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过去出好作品的大家伙,都爱壮游,挎个包袱,背把防身之剑,取一叶舟,挽一匹瘦马,从一地到另一地,文人出身的官人接待,或者家有薄财的文人安排生活,吃酒,听小曲儿,你写一首诗,我和一首诗,天明在薄雾中分别,还要桥边折柳再吟一道赠别诗……永远行走在未知的路上,将见的人,想像中的风景,多么单纯而美好啊。”
他向往古人那种充满诗意的生活,于是有了身边那些朋友,有了书房里那些书,有了悠闲写意的生活方式,也有了这本《纸上云游》。
颜铭不像我这个老家伙,从千篇一律的红色时代走来,大半生拘束。他说话行事习惯于我行我素,一路随心所欲到中年。在如今这欲说还休的时代,让我们整理心情,继续上路,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伴随我们前行的有风声、雨声、读书声,还有纸上的风起云涌:江河歌唱,群山回响。
?。ū疚淖髡呒蚪椋赫庞谰?,1954年生于湖北宜都,武汉大学作家班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委员。曾获湖北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著作《袁世凯家族》《粉色官场》《革命到底是干吗》《摩登已成往事——鸳鸯蝴蝶派文人浮世绘》等十余部。)
序二 智慧的云游 温新阶
在宜昌文学界,几乎都知道颜铭是我的学生,其实,严格地说起来,他也只能算叔伯学生——因为他在长阳师范读书时,我教一班的语文,而他是二班的学生,我并没有给他上过课。由于他的父亲原来是我在乐园中学教书时的领导,为人谦和,并无官腔,故而见到他的儿子,就有几分亲切。加之我并不亲授他的课业,就少了几分必须的师道尊严,才演义出查寝时把身为室长的颜铭叫出假意训斥实则邀到我宿舍打拖拉机(一种扑克游戏)的故事。在读书人多向官场或者商场奋斗忙碌不迭几无趣闻轶事的今日,业内朋友对此倍感兴趣,于是大肆渲染。幸好我已离开讲台多年,不然师德考核必受影响无疑。
颜铭是一个非常够朋友非常讲义气的人,他手上有一块钱,若朋友需要,至少会分给你五毛,甚至于把一块全给你,因此他在各行各业各个地方有很多的朋友,其中自然也有女朋友。一个作家,有几个女朋友其实很正常,但常常遭遇误解,往往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招致一些善意的调笑。
颜铭是一个有担待有闯劲的人,师范毕业以后,分到长阳乐园乡先教小学,后来又到我曾经工作过的乐园中学执教初中语文,校园的生活毕竟单调,有着强烈文学梦想的他终于去教职而亲文学,先后在武汉、???、宜昌等地做过多年的文学刊物编辑,编发了很多好的作品,自己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出版了散文诗集《青衫欲湿》,这本书语言唯美,意象丰富,意境深邃,古典美和现代美完美的结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和高超的语言技巧,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引起文学界恰当的关注,一是因为它的出版社——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并非一类出版社,这在门第观念很强的中国人眼中自然就低了几分,二是颜铭对自己的创作不大怎么喜欢经营,不像今天有的作家,凡出个书就要弄个首发式、研讨会,不折腾个动静不罢休。闯荡了多年以后,现在年岁稍大,也想图个安稳,于是下了梁山,接受招安,丢掉的铁饭碗再度拾起,这也是须有十分能耐才能办得到的,当然也与他朋友甚多有关。
颜铭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的智慧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他爱读书,善于读书,西汉的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意思好像说,应该愚钝的人多读书,但往往相反,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喜爱读书。颜铭便是一例。其次是察人察事,他看得很准,虽然有时因为爱屋及乌难免有失公允,但大是大非他定可洞察秋毫。他的智慧还在于他高超的叙述技巧,他讲起某人的趣事栩栩如生,跌宕起伏,好听极了。当然他的智慧在生活中也有充分的体现,麻将技巧纯熟,尤其烧得一手好菜,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烧的菜肴,有几位女同胞要求前去品尝,颜铭对自己协调众女友和夫人的关系的能力缺乏自信,未敢接招。
人总是难免会有某种虚荣,面对如此优秀的颜铭,人们说他是我的学生,我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于他来说,恐怕把我作为他的老师并不太掉份,于是,我们的师生关系就这样被固定下来。
工作之余,娱乐以外,颜铭的大多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不断见到他有新作问世,而且每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现在,他准备把部分近作结集为《纸上云游》交出版社出版,我很为他高兴,愿意为这本书写几句话。
颜铭的这本《纸上云游》分为两个部分——品书和品人。颜铭是写人的高手,他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点,抓住为很多人不太关注的细节,语言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读来叫人忍俊不禁,他书中记载的很多人物的趣事,我常常在酒桌上讲于众人,成为佐酒的菜肴。颜铭对所写之人都十分熟悉,但他并非事无巨细一一写来,并不恣肆铺排,而是写得很有节制,使文字很有张力,耐人咀嚼,这正表现了他运用文字的智慧。
书的另一部分,是颜铭品书的文章。颜铭读的书多,范围也广,当然,主要是哲学社科类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这就令我想起了2004年我送女儿到北大哲学系报到,在哲学系新生家长会上系主任说的一句话:哲学是无用之学,哲学又是万学之母。这里的无用之学并非我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理解的无用,主要是说,哲学不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它关注的不是“术”。周国平教授专门以《无用之学》为题写过一本书,他认为,哲学培养的是一种思考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是一种情怀,教人怎么思考,怎么安身立命。哲学本身不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可以成为一种工具的,哲学是既有用也是超越有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哲学又是最大的有用的,它叫人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叫人怎样准确地、全面的、完整的、透彻的观察这个世界、认知这个世界,分析这个世界,而不被一些假象和一些现成的结论遮蔽,所以说哲学是万学之母。我们现在有很多理论、很多做法,离开了哲学的牵引,把某个局部做得精细无比甚至美轮美奂,但是并没有多大价值甚至是适得其反,这样的教训可以说枚不胜举。颜铭读哲学社科类的书,读得多,而且读得透彻,他又善于思考,那些巨人的思想照亮了他思维的穹窿,成为点燃他智慧火花的燧石。而对于文学作品,颜铭则是以一个作家和编辑的双重身份来阅读的,所以他比一般人更能够快捷地发现书的价值,发现书的美学意义。他这些品书的文章,并不是那种枯燥的学究式书评,而是用他智慧的眼光去发觉书的要义,以他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对书的旨趣进行评价,这其中,总有他独特的发现,独到的感悟,并且游弋着他自己的情感因子和精神寄寓,加上他干净简练的语言,使他的这些文章成了有温度的文字,读起来亲切温暖,升腾着生命的气息。
颜铭用他的文字在纸上云游,阅读此书,我们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他为人为文的智慧,相信读者一定会追随他智慧的翅膀去飞翔,这样的天空有文字和思想编织的彩虹,有理论和趣味交汇的云朵,受益而且轻松,解惑并且愉悦。
(本文作者简介:温新阶,男,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小雨中的回忆》《乡村影像》,小说集《黑巷》《唐朝女子》等十余部,曾有多篇散文被《散文选刊》《读者》等刊物选载,散文《豆芽菜》曾在日本获奖,散文集《他乡故乡》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散文集《乡村影像》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学奖”)。